【明德风苑】大家的初心,也是诗心——蒙曼谈廉政学问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
蒙曼,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问学院教授,全国妇联副主席。曾多次任中央电视台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,担任《中国成语大会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和《中国谜语大会》点评嘉宾。
诗心就是爱美之心、赤子之心和向善之心
近年来,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节目把优秀传统学问转化出来,说到老百姓的心里去,唤醒了大家的一颗诗心。那么什么是诗心?诗心首先是一颗爱诗之心,但不只是有爱诗之心。一个是爱美之心,大家把很多最美的东西表现出来,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这是美的,“孰知不向边庭苦,纵死犹闻侠骨香”还是美的,大家以最美的语言来表达大家的生活、大家的情感。还有赤子之心也是诗心,大家看到美好的东西会有感触,看到月亮,大家会吟咏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,看到母亲,大家会感叹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。另外,人的向善之心也是诗心,比如先忧后乐的情怀,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等等。所以爱美之心、赤子之心和向善之心总合起来,就是大家的初心,也是大家的诗心。
大家中华传统学问中有很多美的东西,善的东西,有创造力的东西,能够跟当代生活接轨的东西,能够让大家在未来回望的时候仍然值得骄傲的东西,我作为一名教师,就得把这样的东西传下去。
内外兼修是中国古代廉政学问给大家最好的启示
中国传统学问历来讲究内外兼修,体现在国家治理上实际就是法治和德治。一方面大家编织很细密的制度,汉代有刺史制度,唐代有较为完备的御史台制度。另外一方面,就是教化的作用,制度会让人恐惧,能让人不为恶,但是不能推进人向善。那么大家希翼人的内心能有一个道德坚守,让大家避免瓜田李下之嫌,不饮盗泉之水、不栖恶木之荫。比如,大家讲包拯的故事,讲他对制度的维护、对家人的训诫,其实就是强化人们内心的道德戒律。所以中国古代廉政学问给大家今天最好的启示就是既要修内在,也要修外在,这两方面都有一个很大提升的时候,大家的身心才能得到一个高度平衡。
廉政学问涵养为官之德
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学问传统中,扬善惩恶、尚廉治贪、扶正祛邪,始终是社会的追求和百姓的企盼。十八大以来,以习大大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学问,吸取传统学问的优秀内核,铸就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
从廉政学问的角度讲,大家发掘了很多传统学问中优秀的理念,涵养了官员的为政之德。比如大家有个成语叫“一琴一鹤”,说的是宋代的一个转运使赵阅道。这个转运使,既掌管当地财政,同时他也负责对蜀地进行监察。大家都知道,四川是天府之国,是极富庶的地方。赵阅道去四川的时候,带了两个物件,一个是琴,一个是鹤。他在蜀地为官非常有政声,后来他走的时候,还是只带了一琴一鹤。直到今天,一琴一鹤的故事仍激励着党员干部清廉自律、清廉奉公。
两千多年中国政治学问中的为官之德,以及传统学问中的爱美之心、赤子之心和向善之心,对大家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。(本刊记者宋梁缘采访整理)